在過去幾年,SoC幾乎成了智能汽車行業(yè)皇冠上的明珠。汽車芯片從通用型、分散化的單一功能芯片(MCU)快速轉向集成化的多功能SoC(System on Chip)芯片。
比如,在智能座艙領域,CPU算力用于提高任務處理能力,還需要GPU算力來處理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,高效的AI算力來滿足智能化交互體驗要求,從而提升人機交互體驗。這些不同的IP核組成了性能強大的SoC。
事實上,在高性能計算、消費類電子、通信與汽車應用領域中, SoC也一直是一種主要的芯片產品形態(tài)。同時,芯片設計公司會根據不同的系統(tǒng)規(guī)格和應用場景,采用不同類型的IP進行組合,并搭配自主研發(fā)的定制IP。
而在SoC的背后,不同的制程工藝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硬件性能的上限。比如,與10nm工藝相比,7nm工藝性能提升20%,能效提升40%,晶體管密度提升到1.6倍,實現性能與能效的雙重提升。
然而,隨著先進制程迭代到5nm、3nm,摩爾定律(單位平方英寸上晶體管的數量,每隔18~24個月就將翻一番)逐漸趨緩,先進制程的開發(fā)成本及難度提升。
目前,半導體行業(yè)的共識是,先進制程的流片費用越來越高昂,流片成功率也變得越來越低;同時,芯片良品率也開始大幅下降。而相比于手機賽道,汽車行業(yè)正處于智能化加速提升的周期,對于芯片的性能要求被無限放大。
此外,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車企自研芯片趨勢盛行,不同車企對于計算平臺的同質化,仍然是有所顧忌。比如,在座艙領域,高通近乎壟斷的格局,也讓更多的車企和芯片廠商在思考替代方案。
一方面,對于芯片廠商來說,繼續(xù)選擇單芯片、更先進制程工藝,還是選擇Chipet(小芯粒高速互聯)方案,是一個戰(zhàn)略抉擇。目前來看,后者正在成為主流趨勢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在Chiplet的系統(tǒng)級架構設計下,通過2.5D/3D堆疊等先進封裝技術,使用10nm工藝制造出來的芯片可以達到7nm芯片的集成度,同時研發(fā)投入和一次性生產投入則比7nm芯片的投入要少的多。
此外,模塊化的芯??梢詼p少重復設計和驗證環(huán)節(jié),降低芯片的設計復雜度和研發(fā)成本,加快產品的迭代速度。同時,降低對先進工藝制程的依賴,對于車載應用市場來說,本身也是一種降本策略。
眾所周知,特斯拉在全球率先啟用AMD的座艙計算平臺方案(Ryzen APU和基于AMD RDNA 2架構的GPU),后者便是Chiplet技術應用的排頭兵,從2015年就開始布局相關技術產品落地。
比如,在AMD的Ryzen 3000系列CPU上,每4個CPU核心組成一個CCX,兩個CCX構成一個CCD——也就是一片die/chiplet。多個CCD,外加I/O die,就構成了完整的芯片。
去年,AMD正式發(fā)布了采用RDNA 3架構的新一代旗艦GPU,這是該公司首度在GPU產品中采用Chiplet技術,擁有多達580億個晶體管,每瓦特性能提升了54%,并且提供高達61TFLOP的算力。
而這只是第一步。
按照計劃,AMD將尋求在芯片設計方面更符合客戶喜好的產品,比如,基于Chiplet技術,客戶可以靈活配置第三方IP(基于不同工藝)。尤其是汽車智能化的需求不斷釋放,未來異構集成(比如,X86、Arm和RISC-V同時并存)的模式,或許會成為市場主流。
看到這個機會的,還有英偉達。該公司此前推出的NVIDIA? NVLink?-C2C,也是一種超高速的芯片到芯片、裸片到裸片的互連技術,支持定制裸片與NVIDIA GPU、CPU、DPU、NIC和SOC之間實現一致的互連。
借助先進封裝技術,NVLink-C2C互連鏈路的能效最多可比PCIe Gen 5高出25倍,面積效率高出90倍,可實現每秒900GB乃至更高的一致互聯帶寬。
“為應對摩爾定律發(fā)展趨緩的局面,必須開發(fā)小芯片和異構計算?!罢驹谟ミ_的角度,這家已經在自動駕駛賽道占據先發(fā)優(yōu)勢的芯片巨頭,同樣覬覦市場規(guī)模巨大的跨域市場。
比如,英偉達去年正式亮相的“超級汽車芯片(DRIVE Thor)”,單顆芯片算力達到2000TFLOPS,并通過多顆芯片的NVLink-C2C互連來支持多域計算,以分離自動駕駛等關鍵安全功能和信息娛樂等功能的處理。
有意思的是,2024年量產、2025年上車的最新一代DRIVE Thor采用的是5nm制程,這一工藝早在2020年就已經開始量產。而英偉達與聯發(fā)科的聯姻,更是將Chiplet進一步推向舞臺中央。
5月29日,英偉達與聯發(fā)科宣布,雙方將共同為新一代智能汽車提供解決方案,合作的首款芯片鎖定智能座艙,預計2025年問世,并在2026年至2027年投入量產。
在這款芯片設計上,聯發(fā)科將開發(fā)集成英偉達GPU芯粒的SoC,搭載NVIDIA AI和圖形計算IP,基于chiplet實現主芯片與GPU芯粒間高速互連。
而從車企端來看,一方面,定制化需求正在出現,車企越來越多開始與上游芯片設計公司進行互動,提出自己的明確需求。但后者,更多是通過提供工具鏈以及構建Tier1生態(tài)伙伴圈,來協(xié)助車企加速系統(tǒng)開發(fā)。
同時,并不是所有的芯片廠商都可以像英偉達、高通那樣通過多個規(guī)模化的應用市場來平攤高昂的先進制程工藝芯片的研發(fā)成本。
另一方面,結合智能座艙以及智能駕駛輔助算力的快速增長,算力預埋、生命周期內OTA不斷升級的驅使下,市場迫切需要兼具大算力、高性價比、靈活可擴展的車載芯片平臺。
在芯礪智能看來,芯粒(Chiplet)技術的出現,也意味著通過架構創(chuàng)新實現算力跨越成為可能。而在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看來,由于不同車企的產品定位差異,實際上對于芯片的性能要求并不相同。
但,現實情況是,市面上能拿到的芯片,都是標準化的產品。車企只能在功能定義、軟件算法層面進行差異化的開發(fā),同時,產品路線圖必須與芯片廠商保持一致。此外,為了拿到最新一代產品的首發(fā),車企往往需要支付不菲的費用。
這就給了Chiplet技術以及類似芯礪智能這樣的車載智能芯片平臺供應商新的機會。在這種全新的芯片開發(fā)模式下,芯礪智能可以根據不同數量、種類的芯粒所組合而成的芯片,滿足市場和不同客戶對芯片算力的多樣化需求。
6月15日,芯礪智能自主研發(fā)的Die-to-Die Interconnect IP拿到了ISO 26262 ASIL-D Ready認證證書,這意味著,該公司的IP滿足最高功能安全要求,可以應用在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車載場景。
而Chiplet技術的核心之一,就在于如何實現小芯粒間的高速互聯,從而實現大帶寬下的多芯片算力合并,完成異構復雜高性能SoC的高效集成。
同時,智能汽車電子架構從分布式ECU到集中式多域控制器,再到未來的中央計算平臺(艙駕一體)演進,Chiplet技術更是具備了獨特的優(yōu)勢。
目前,中央計算的解決方案主要分為三種,一是類似英偉達Thor、高通Flex這樣的超大算力SoC;二是采用不同廠商的SoC進行組合,比如A廠商的座艙SoC+B廠商的智駕SoC+C廠商的高性能MCU;第三種就是Chiplet技術方案。
而中央計算架構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確定性。由于平臺所要實現的功能非常復雜,集成度持續(xù)處于不斷提升的特點,意味著,通用芯片不足以承載不同車企的需求定義。
在一些行業(yè)人士看來,對于汽車行業(yè)來說,Chiplet是定制汽車SoC的一種方式。最重要的是,這種方式可以讓車企重新獲得架構控制權,并決定計算平臺需要如何擴展。文章來源: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509814.html
而在成本方面,以AMD為例,通過Chiplet的設計思路,除了能夠降低40%的制造成本,還可以更加靈活地銷售服務器芯片,根據需要添加和移除小芯片,并能針對不同的功能選項制定不同芯片的價格區(qū)間。文章來源地址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509814.html
到了這里,關于汽車芯片,競逐新周期的文章就介紹完了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內容,請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(xù)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