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拷貝和替換算法
copy——容器內(nèi)指定范圍的元素拷貝到另一容器中
函數(shù)原型
-
copy(iterator beg, iterator end, iterator dest);
// 按值查找元素,找到返回指定位置迭代器,找不到返回結(jié)束迭代器位置
// beg 開始迭代器
// end 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dest 目標(biāo)起始迭代器
注意——利用copy算法在拷貝時,目標(biāo)容器要提前開辟空間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source {1, 2, 3, 4, 5};
std::vector<int> destination(5); // 提前開辟目標(biāo)容器空間
std::copy(source.begin(), source.end(), destination.begin());
// 輸出目標(biāo)容器中的內(nèi)容
for (auto i : destination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1 2 3 4 5
在上面的示例中,我們首先創(chuàng)建了一個源容器source,其中包含了一些整數(shù)。然后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與源容器相同大小的目標(biāo)容器destination,并且提前開辟了空間。
接下來,我們使用std::copy算法將源容器中的元素拷貝到目標(biāo)容器中。通過傳遞源容器的迭代器source.begin()和source.end()以及目標(biāo)容器的起始迭代器destination.begin()作為參數(shù),實現(xiàn)了拷貝操作。
最后,遍歷目標(biāo)容器,并打印其中的元素
replace——將容器內(nèi)指定范圍的第一個舊元素修改為新元素
函數(shù)原型
-
replace(iterator beg, iterator end, oldvalue, newvalue);
// 將區(qū)間內(nèi)舊元素 替換成 新元素
// beg 開始迭代器
// end 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oldvalue 舊元素
// newvalue 新元素
注意——replace只會替換區(qū)間內(nèi)滿足條件的第一個舊元素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 {1, 2, 3, 4, 5};
std::replace(vec.begin(), vec.end(), 3, 9);
// 輸出修改后的容器內(nèi)容
for (auto i : vec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1 2 9 4 5
在上面的示例中,我們首先創(chuàng)建了一個整數(shù)向量vec,其中包含了一些整數(shù)。然后,我們使用std::replace算法將容器中的舊元素3替換為新元素9。
通過傳遞容器的起始迭代器vec.begin()和結(jié)束迭代器vec.end()作為參數(shù),以及要替換的舊元素3和新元素9,實現(xiàn)了替換操作。
最后,我們遍歷容器,并打印其中的元素,可以看到被替換的元素已經(jīng)被修改為新元素。
replace_if——在指定范圍內(nèi)將所有舊元素修改為新元素
函數(shù)原型
-
**replace_if(iterator beg, iterator end, _pred, newvalue);
**// 按條件替換元素,滿足條件的替換成指定元素
// beg 開始迭代器
// end 結(jié)束迭代器
//
_pred
謂詞
,謂詞函數(shù)是一個返回布爾值的函數(shù),用于確定元素是否滿足某個條件。// 注意謂語是返回bool的仿函數(shù),是謂詞,是一個類,不是函數(shù),但是可以當(dāng)函數(shù)用
// 因此可以利用仿函數(shù)靈活篩選滿足的條件// newvalue 替換的新元素
注意——replace會替換區(qū)間內(nèi)滿足條件的所有舊元素
示例: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 {1, 2, 3, 4, 5};
std::replace_if(vec.begin(), vec.end(), [](int num){ return num == 3; }, 9);
// 輸出修改后的容器內(nèi)容
for (auto i : vec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1 2 9 4 5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使用了一個匿名的lambda函數(shù)作為謂詞函數(shù)來判斷元素是否需要被替換。lambda函數(shù)接受一個整數(shù)參數(shù)num,并返回一個bool值,判斷這個整數(shù)是否等于3。如果等于3,則將其替換為新元素9。
通過使用lambda函數(shù)作為謂詞函數(shù),我們可以自定義替換的條件。在上述示例中,我們使用等于3的元素作為替換的條件。
需要注意的是,replace_if函數(shù)只會替換滿足條件的第一個元素,如果想要替換所有滿足條件的元素,可以考慮使用std::replace_copy_if或自定義循環(huán)進(jìn)行處理。
swap——互換兩個容器的元素
函數(shù)原型
-
swap(container c1, container c2);
// 互換兩個容器的元素
// c1容器1
// c2容器2
注意——swap交換容器時,注意交換的容器要同種類型
交換不同類型的容器,將會導(dǎo)致編譯錯誤。
類型要匹配
要交換的容器類型要相同,或者滿足可以進(jìn)行隱式轉(zhuǎn)換的條件。例如,兩個
std::vector<int>
可以直接交換,但是std::vector<int>
和std::vector<double>
之間不能直接交換。
容器的狀態(tài)
交換容器時,要確保容器處于有效狀態(tài),即它們不應(yīng)被移動、釋放或銷毀。否則,交換操作可能會導(dǎo)致未定義行為。
迭代器的失效
交換容器后,原來容器中的迭代器將會失效。如果有其他依賴于這些迭代器的代碼,則需要謹(jǐn)慎處理,避免使用失效的迭代器。
容器的大小和內(nèi)存開銷
交換容器實際上是交換了它們的內(nèi)部數(shù)據(jù)結(jié)構(gòu),這意味著會涉及到元素的復(fù)制或移動操作。如果容器的大小較大,交換操作可能會帶來顯著的內(nèi)存開銷和性能損失。
異常安全性
交換容器可能會引發(fā)異常,因此在交換操作之前,要考慮異常安全性,采取適當(dāng)?shù)拇胧﹣硖幚懋惓?,以確保程序能夠正常執(zhí)行。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1 {1, 2, 3};
std::vector<int> vec2 {4, 5, 6};
swap(vec1, vec2);
// 輸出交換后的vec1
std::cout << "vec1: ";
for (auto i : vec1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// 輸出交換后的vec2
std::cout << "vec2: ";
for (auto i : vec2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vec1: 4 5 6
vec2: 1 2 3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兩個vector類型的容器vec1和vec2。
然后,通過調(diào)用swap函數(shù)來交換這兩個容器的元素。最
終,vec1中的元素變成了4, 5, 6,vec2中的元素變成了1, 2, 3。
常用算術(shù)生成算法
注意——算術(shù)生成算法屬于小型算法,使用時包含的頭文件為 #include <numeric>
accumulate—— 計算區(qū)間內(nèi)容器元素累計總和
函數(shù)原型
-
accumulate(iterator beg, iterator end, value);
// 計算容器元素累計總和
// beg 開始迭代器
// end 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value 起始值
//起始值value是可選的,如果不提供該參數(shù),那么默認(rèn)起始值將是容器中的第一個元素的值。(看下面例子)
注意——如果容器為空,而且沒有提供起始值參數(shù),則調(diào)用accumulate函數(shù)會導(dǎo)致未定義行為
所以,在使用accumulate函數(shù)時,建議在累加之前檢查容器是否非空,或者提供一個明確的起始值參數(shù)。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numeric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 {1, 2, 3, 4, 5};
int sum = std::accumulate(vec.begin(), vec.end());
std::cout << "Sum: " << sum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Sum: 15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調(diào)用了accumulate函數(shù)來計算容器vec中元素的累計總和,但沒有提供起始值參數(shù)。由于沒有指定起始值,accumulate函數(shù)會使用容器中的第一個元素作為起始值進(jìn)行累加運算。
因此,根據(jù)示例中的容器vec,累計總和仍然是15。
fill——用于將指定范圍內(nèi)的元素都設(shè)置為給定的值
函數(shù)原型
-
fill(iterator beg, iterator end, value);
// 向容器中填充元素
// beg 開始迭代器
// end 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value 填充的值
注意——fill函數(shù)會將指點范圍內(nèi)所有元素都填充為給定的值,原本已的值會被覆蓋。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 {1, 2, 3, 4, 5};
std::fill(vec.begin(), vec.end(), 10);
// 輸出填充后的向量
std::cout << "Filled Vector: ";
for (auto i : vec) {
std::cout << 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Filled Vector: 10 10 10 10 10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有一個包含初始值的向量vec,其中包含了數(shù)字1到5。然后,我們使用fill函數(shù)將容器vec中的所有元素都填充為10。
最終的輸出結(jié)果顯示,原本向量中的元素已經(jīng)被覆蓋,全部變成了10, 10, 10, 10, 10。
因此,需要注意,在使用fill函數(shù)時,如果你希望保留原有元素的值,只填充指定范圍內(nèi)的部分元素,可以使用更具靈活性的方法,如迭代器和算法結(jié)合使用來實現(xiàn)部分填充。
常用集合算法
set_intersection——求兩個容器的交集
set_intersection
函數(shù)通常用于計算兩個有序集合的交集。
但是,它實際上可以用于任何支持隨機訪問的序列容器,而不僅限于集合。
函數(shù)原型
-
set_intersection(iterator beg1, iterator end1, iterator beg2, iterator end2, iterator dest);
// beg1 容器1開始迭代器
// end1 容器1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beg2 容器2開始迭代器
// end2 容器2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dest 目標(biāo)容器開始迭代器
總結(jié)
- 求交集的兩個集合必須是有序序列
- 目標(biāo)容器開辟空間需要從兩個容器中取小值
- set_intersection返回值既是交集中最后一個元素的位置
示例: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1 {1, 2, 3, 4, 5};
std::vector<int> vec2 {3, 4, 5, 6, 7};
std::vector<int> intersection(std::min(vec1.size(), vec2.size()));
auto it = std::set_intersection(vec1.begin(), vec1.end(), vec2.begin(), vec2.end(), intersection.begin());
// 輸出交集中的元素
std::cout << "Intersection: ";
for (auto i = intersection.begin(); i != it; ++i) {
std::cout << *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Intersection: 3 4 5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有兩個有序的向量vec1和vec2,分別包含了不同的整數(shù)。我們需要找出這兩個向量的交集。
首先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目標(biāo)容器intersection,它的大小為兩個輸入容器中較小的那個。
然后,使用set_intersection函數(shù)將兩個輸入容器中的交集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intersection中。set_intersection函數(shù)接受五個參數(shù),分別是兩個輸入容器的起始和結(jié)束迭代器,以及目標(biāo)容器的起始迭代器。這樣,交集中的元素就會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中。
最后,我們遍歷目標(biāo)容器中的元素,并輸出交集中的值。
set_union——求兩個集合的并集
函數(shù)原型
-
set_union(iterator beg1, iterator end1, iterator beg2, iterator end2, iterator dest);
// beg1 容器1開始迭代器
// end1 容器1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beg2 容器2開始迭代器
// end2 容器2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dest 目標(biāo)容器開始迭代器
總結(jié)(和set_intersection差不多)
- 求并集的兩個集合必須的有序序列
- 目標(biāo)容器開辟空間需要兩個容器相加
- set_union返回值既是并集中最后一個元素的位置
示例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1 {1, 2, 3, 4, 5};
std::vector<int> vec2 {3, 4, 5, 6, 7};
std::vector<int> unionSet(vec1.size() + vec2.size());
auto it = std::set_union(vec1.begin(), vec1.end(), vec2.begin(), vec2.end(), unionSet.begin());
// 輸出并集中的元素
std::cout << "Union: ";
for (auto i = unionSet.begin(); i != it; ++i) {
std::cout << *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Union: 1 2 3 4 5 6 7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有兩個有序的向量vec1和vec2,分別包含了不同的整數(shù)。我們需要找出這兩個向量的并集。
首先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目標(biāo)容器unionSet,它的大小為兩個輸入容器的總大小。
然后,使用set_union函數(shù)將兩個輸入容器中的并集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unionSet中。
set_union函數(shù)接受五個參數(shù),分別是兩個輸入容器的起始和結(jié)束迭代器,以及目標(biāo)容器的起始迭代器。這樣,并集中的元素就會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中。
最后,我們遍歷目標(biāo)容器中的元素,并輸出并集中的值。
set_difference——求兩個集合的差集
函數(shù)原型
-
set_difference(iterator beg1, iterator end1, iterator beg2, iterator end2, iterator dest);
// beg1 容器1開始迭代器
// end1 容器1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beg2 容器2開始迭代器
// end2 容器2結(jié)束迭代器
// dest 目標(biāo)容器開始迭代器
總結(jié)(都差不多)
- 求差集的兩個集合必須的有序序列
- 目標(biāo)容器開辟空間需要從兩個容器取較大值
- set_difference返回值既是差集中最后一個元素的位置
示例: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<algorithm>
int main() {
std::vector<int> vec1 {1, 2, 3, 4, 5};
std::vector<int> vec2 {3, 4, 5, 6, 7};
std::vector<int> difference(std::max(vec1.size(), vec2.size()));
auto it = std::set_difference(vec1.begin(), vec1.end(), vec2.begin(), vec2.end(), difference.begin());
// 輸出差集中的元素
std::cout << "Difference: ";
for (auto i = difference.begin(); i != it; ++i) {
std::cout << *i << " ";
}
std::cout 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輸出結(jié)果為:
Difference: 1 2
在這個示例中,我們有兩個有序的向量vec1和vec2,分別包含了不同的整數(shù)。我們需要找出這兩個向量的差集。
首先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目標(biāo)容器difference,它的大小為兩個輸入容器中較大的那個。
然后,使用set_difference函數(shù)將兩個輸入容器中的差集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difference中。
set_difference函數(shù)接受五個參數(shù),分別是兩個輸入容器的起始和結(jié)束迭代器,以及目標(biāo)容器的起始迭代器。這樣,差集中的元素就會復(fù)制到目標(biāo)容器中。文章來源: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654038.html
最后,我們遍歷目標(biāo)容器中的元素,并輸出差集中的值。文章來源地址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654038.html
到了這里,關(guān)于Day 31 C++ STL常用算法(下)的文章就介紹完了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內(nèi)容,請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網(wǎng)以前的文章或繼續(xù)瀏覽下面的相關(guān)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網(wǎng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