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 无码 综合区,色欲AV无码国产永久播放,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,国产日韩欧美女同一区二区

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

這篇具有很好參考價值的文章主要介紹了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如果存在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,請大家不吝賜教,您也可以點擊"舉報違法"按鈕提交疑問。

背景

記錄下onnx轉成TensorRT加速的三種方式

1. 直接使用onnxruntime

在onnxruntime的session初始化的時候第一個provider加入TensorrtExecutionProvider,軟件會自動查找是否支持TensorRT,如果可以就會進行轉換并運行,如果不可以會接著找下一個,也有可能TensorRT跑一半報錯,這就得看環(huán)境什么問題了。
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
但是這個方法有個很嚴重的問題,它每次運行都要轉換一次,暫時沒看到怎么保存這個轉換完的引擎,對于工程應用初始化太占時間。

2. 使用trtexec.exe

相信想用TensorRT的都已經下載了TensorRT的文件夾了吧,沒下的在這里。在bin文件夾里面有個trtexec.exe。我們可以直接在命令行執(zhí)行這個程序來轉換onnx。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
在這邊給個onnx轉tensorrt的示例:

trtexec.exe --onnx=model.onnx --saveEngine=model.trt --fp16

表示轉換model.onnx,保存最終引擎為model.trt(后綴隨意),并使用fp16精度(看個人需求,精度略降,速度提高。并且有些模型使用fp16會出錯)。具體還有一些別的參數(shù),可以看這個trtexec.exe的help自己決定。

3. 使用python程序進行轉換

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即可
如果需要轉換為fp16精度可以加一句話,就這一句什么什么FP16的:
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

python中使用引擎進行推理

1. 建立trt_session.py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tensorrt as trt
import pycuda.driver as cuda
import pycuda.autoinit


TRT_LOGGER = trt.Logger(trt.Logger.WARNING)


# Simple helper data class that's a little nicer to use than a 2-tuple.
class HostDeviceMem(object):
    def __init__(self, host_mem, device_mem):
        self.host = host_mem
        self.device = device_mem

    def __str__(self):
        return "Host:\n" + str(self.host) + "\nDevice:\n" + str(self.device)

    def __repr__(self):
        return self.__str__()


# Allocates all buffers required for an engine, i.e. host/device inputs/outputs.
def allocate_buffers(engine, context):
    inputs = []
    outputs = []
    bindings = []
    stream = cuda.Stream()
    for i, binding in enumerate(engine):
        size = trt.volume(context.get_binding_shape(i))
        dtype = trt.nptype(engine.get_binding_dtype(binding))
        # Allocate host and device buffers
        host_mem = cuda.pagelocked_empty(size, dtype)
        device_mem = cuda.mem_alloc(host_mem.nbytes)
        # Append the device buffer to device bindings.
        bindings.append(int(device_mem))
        # Append to the appropriate list.
        if engine.binding_is_input(binding):
            inputs.append(HostDeviceMem(host_mem, device_mem))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outputs.append(HostDeviceMem(host_mem, device_mem))
    return inputs, outputs, bindings, stream


# This function is generalized for multiple inputs/outputs.
# inputs and outputs are expected to be lists of HostDeviceMem objects.
def do_inference(context, bindings, inputs, outputs, stream, batch_size):
    # Transfer input data to the GPU.
    [cuda.memcpy_htod_async(inp.device, inp.host, stream) for inp in inputs]
    # Run inference.
    context.execute_async(batch_size=batch_size, bindings=bindings, stream_handle=stream.handle)
    # Transfer predictions back from the GPU.
    [cuda.memcpy_dtoh_async(out.host, out.device, stream) for out in outputs]
    # Synchronize the stream
    stream.synchronize()
    # Return only the host outputs.
    return [out.host for out in outputs]
    
    
class TensorRTSession():
	def __init__(self, model_path):
		f = open(model_path, 'rb')
		runtime = trt.Runtime(TRT_LOGGER)
		trt.init_libnvinfer_plugins(TRT_LOGGER, '')
		self.engine = runtime.deserialize_cuda_engine(f.read())
		self.context = self.engine.create_execution_context()
		self.inputs_info = None
		self.outputs_info = None
		self.inputs, self.outputs, self.bindings, self.stream = allocate_buffers(self.engine, self.context)
		
	class nodes_info():
		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shape):
			self.name = name
			self.shape = shape

	def __call__(self, inputs):
		return self.update(inputs)
		
	def get_inputs(self):
		inputs_info = []
		for i, binding in enumerate(self.engine):
			if self.engine.binding_is_input(binding):
				shape = self.context.get_binding_shape(i)
				inputs_info.append(self.nodes_info(binding, shape))
				# print(binding, shape)
		self.inputs_info = inputs_info
		return inputs_info

	def get_outputs(self):
		outputs_info = []
		for i, binding in enumerate(self.engine):
			if not self.engine.binding_is_input(binding):
				shape = self.context.get_binding_shape(i)
				outputs_info.append(self.nodes_info(binding, shape))
		
		self.outputs_info = outputs_info
		return outputs_info

	def update(self, input_arr, cuda_ctx=pycuda.autoinit.context):
		cuda_ctx.push()

		# Do inference
		for i in range(len(input_arr)):
			self.inputs[i].host = np.ascontiguousarray(input_arr[i])
		
		trt_outputs = do_inference(self.context, bindings=self.bindings, inputs=self.inputs, outputs=self.outputs,
								   stream=self.stream, batch_size=1)
		if cuda_ctx:
			cuda_ctx.pop()

		trt_outputs = trt_outputs[0].reshape(self.outputs_info[0].shape)
		return trt_outputs

最后的trt_outputs 可能要根據實際輸出個數(shù)調整下,我因為就一個輸出就直接寫了。我之前碰到過自己不斷申請Stream導致顯存溢出的問題,不知道這個改完會不會還有。

2. 調用session

這一部分是從我自己的代碼里抽象出來的,可能有些問題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可以評論告訴我

# 初始化
session = TensorRTSession(model_path)
session.get_inputs()
session.get_outputs()
# 推理
session((tensor1, tensor2))
3. 可能遇到的問題

感覺最可能遇到的就一個問題,TensorRT可能會報版本不兼容,我也瞅了好久好久。
選擇自己對于cuda版本的TensorRT之后,開跑發(fā)現(xiàn)老報版本不兼容,但是自己cuda版本和TensorRT看了說明是兼容的,就不是很明白。之前使用C++推理沒這個問題,一開始懷疑是Python版本的TensorRT自己有這個問題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是環(huán)境里裝的pytorch自己帶了個CuDNN版本,TensorRT和這個CuDNN版本沖突了。我當時解決方案就是把pytorch改成了cpu版本。只是用得到推理的話可以新建個環(huán)境只裝TensorRT。文章來源地址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474121.html

到了這里,關于onnx轉TensorRT使用的三種方式(最終在Python運行)的文章就介紹完了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內容,請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(xù)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網!

本文來自互聯(lián)網用戶投稿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/事實不符,請點擊違法舉報進行投訴反饋,一經查實,立即刪除!

領支付寶紅包贊助服務器費用

相關文章

  • 用python給照片添加水印的三種方式

    方式1:PIL模塊 給照片添加水印的代碼多種多樣,下面這種的或許是最為簡單的形式, 方式2:用opencv模塊 用opencv來給圖片添加水印,主要用到的是cv2.putText()方法,里面共有大概9個參數(shù),介紹如下: image :印有水印的圖片 text :水印的具體文字 org :水印放置的橫縱坐標,

    2024年02月11日
    瀏覽(16)
  • Qt中使用OpenGL的三種方式

    Qt中使用OpenGL的三種方式

    1.繼承QOpenGLWidget并重寫基類如下函數(shù)? 通過使用QOpenGLContext來操作OPENGL函數(shù)? ?2.?繼承QOpenGLFunctions類可直接使用OPENGL函數(shù)? ?直接使用OPENGL函數(shù)? 3. 繼承QOpenGLWidget 與QOpenGLExtraFunctions ?在OPENGL中使用Shader 最終效果?

    2024年02月14日
    瀏覽(25)
  • Springboot中使用線程池的三種方式

    前言 多線程是每個程序員的噩夢,用得好可以提升效率很爽,用得不好就是埋汰的火葬場。 這里不深入介紹,主要是講解一些標準用法,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。 這里就介紹一下springboot中的多線程的使用,使用線程連接池去異步執(zhí)行業(yè)務方法。 由于代碼中包含詳

    2024年02月08日
    瀏覽(24)
  • 【MMDeploy&MMPose】手把手教你在Windows上使用MMDeploy1.x進行ONNX和TensorRT的部署(Python篇)

    【MMDeploy&MMPose】手把手教你在Windows上使用MMDeploy1.x進行ONNX和TensorRT的部署(Python篇)

    2023.9.8更新 C++ SDK篇已經發(fā)布,點擊這里傳送到文章 MMDeploy 提供了一系列工具,幫助我們更輕松的將 OpenMMLab 下的算法部署到各種設備與平臺上。 MMDeploy 定義的模型部署流程,這里直接使用了官方文檔的內容,如下圖所示:? 1)模型轉換(Model Converter) 模型轉換的主要功能是

    2024年01月16日
    瀏覽(27)
  • Android使用WebView與Native交互的三種方式 ( 附源碼 )

    Android使用WebView與Native交互的三種方式 ( 附源碼 )

    javascript.html: jsToAndroid.html jsToAndroid2.html 1.JS與Native的交互 一.Android調用JS的方法 目前學習了倆種方法:1. 調用webview的loadUrl 2.調用webview的evaluateJavascript 方法說明: 1. webView.loadUrl(“javascript:callJS()”); 參數(shù)是一個字符串,說明調用了javascript中的 callJS方法 webview.evaluateJavascript(

    2024年02月11日
    瀏覽(32)
  • python調用父類方法的三種方式(super調用和父類名調用)

    父類名.方法名(self) super(子類名,self).父類方法名() super().父類方法名 注意:super()通過子類調用當前父類的方法,super默認會調用第一個父類的方法(適用于單繼承的多層繼承 如下代碼: 如下代碼: 上面代碼運行結果: 針對這種情況,正確的做法是定義Person類自己的構造方法

    2024年02月06日
    瀏覽(21)
  • 【spring Cloud】微服務通信的三種方式RestTemplate、Feign遠程調用與Dubbo的使用

    目錄 一、通過RestTemplate調用微服務 二、通過Feign遠程調用 三、Dubbo? 分布式中的遠程調用大概分為兩種 RESTful接口? REST,即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縮寫,如果一個架構符合REST原則,就稱它為RESTful架構。 每一個URI代表一種資源; 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,傳遞這種資源的某種

    2024年04月11日
    瀏覽(20)
  • YOLOV5使用(一): docker跑通,詳解TensorRT下plugin的onnx

    YOLOV5使用(一): docker跑通,詳解TensorRT下plugin的onnx

    使用ubuntu為案例 使用端口映射功能也就是說打開jupyter lab的指令是 當然,個人建議直接去vscode端口點擊就打開jupyter lab和tensorboard比較方便 YOLO格式的標簽文件是一個純文本文件,每個文件名對應一張圖像,每個標簽文件中包含了該圖像中所有檢測到的目標的信息。 YOLOv5的標

    2024年02月04日
    瀏覽(24)
  • 【C++的奇跡之旅(二)】C++關鍵字&&命名空間使用的三種方式&&C++輸入&輸出&&命名空間std的使用慣例

    【C++的奇跡之旅(二)】C++關鍵字&&命名空間使用的三種方式&&C++輸入&輸出&&命名空間std的使用慣例

    C++是在C的基礎之上,容納進去了面向對象編程思想,并增加了許多有用的庫,以及編程范式 等。熟悉C語言之后,對C++學習有一定的幫助,本章節(jié)主要目標: 補充C語言語法的不足,以及C++是如何對C語言設計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優(yōu)化的,比如:作用 域方面、IO方面、函數(shù)方面、

    2024年04月09日
    瀏覽(23)

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寶掃一掃打賞

博客贊助

微信掃一掃打賞

請作者喝杯咖啡吧~博客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領取紅包,優(yōu)惠每天領

二維碼1

領取紅包

二維碼2

領紅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