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在理想光學系統(tǒng)中,任意大小的物體能以任意寬的光束成一定倍率的像。當共軛距一定時,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成比例。
在實際光學系統(tǒng)中,成像光束將會受到限制:
成像系統(tǒng)中各個元件的大小有限,從而限制了物面上每一點發(fā)出并進入系統(tǒng)參與成像的光束的寬度;
像面的大小有限,從而限制了能夠清晰成像的物面范圍。
光闌
光闌概述
概念:光學系統(tǒng)中限制成像光束寬度和成像范圍大小的通光孔,稱為光闌(Stops)。
光闌可以是成像光學元件的邊框,也可以是專門設計的帶有內孔的薄片。
光闌的形狀可以是圓形、方形或矩形,尺寸為定值或可變。
按照光闌對光束限制的不同作用進行分類。
1.孔徑光闌:限制軸上物點成像光束的寬度
2.漸暈光闌:限制軸外物點成像光束的寬度
3.視場光闌:限制成像范圍的大小
4.消雜光光闌:在系統(tǒng)中專門設置,用來限制雜光到達像面。可在物鏡前面加裝遮光罩,也可將鏡筒內壁加工成螺紋并涂成黑色。
孔徑光闌
孔徑:用來描述光學系統(tǒng)中成像光束的寬度。
對有限遠軸上物點:用孔徑角U表示孔徑大小。
對無限遠軸上物點:用孔徑高度(半徑)h表示孔徑大小。
孔徑光闌(Aperture Stops):光學系統(tǒng)中限制軸上物點成像光束大小的光闌。
常見的孔徑光闌:人眼瞳孔、照相機光圈等。
特點
1.與軸上物點的關系
若軸上物點A的位置及其光束孔徑角U確定,孔徑光闌可放置在系統(tǒng)中的不同位置(如透鏡前、透鏡上或透鏡后),且孔徑光闌的尺寸隨位置不同而改變。
若軸上物點的位置改變,則原本的孔徑光闌將可能失去對新位置物點發(fā)出的光束的限制作用。
對Z點及其左側的軸上各物點,Q1Q2為系統(tǒng)的孔徑光闌。
對Z點右側的軸上各物點,透鏡邊框為系統(tǒng)的孔徑光闌。
2.與軸外物點的關系
若孔徑光闌位置不同,則軸外物點參與成像的光束位置不同,通過透鏡的部位也不同。
與軸外物點的關系
孔徑光闌的位置決定透鏡口徑的大小。
孔徑光闌位于透鏡上時,透鏡口徑最小。
入射光瞳與出射光瞳
入射光瞳
光瞳(Pupils):孔徑光闌經成像系統(tǒng)中其它光組所成的像。
入射光瞳(入瞳,Entrance Pupils)
孔徑光闌經它前面的光學系統(tǒng)所成的像。
or孔徑光闌投射到第一個光孔的物空間所成的“像”。
or在物點A處透過孔徑光闌前邊的光學系統(tǒng)看到的孔徑光闌的像
入瞳Q1′Q2′的邊緣限制了軸上物點物方孔徑角U的大小。
入瞳是物面上各點能參與成像的光束進入系統(tǒng)的入口。
孔徑光闌與入瞳共軛。
出射光瞳(出瞳,Exit Pupils)
孔徑光闌經它后面的光學系統(tǒng)所成的像。
or孔徑光闌投射到最后一個光孔的像空間所成的“像”。
or在像點A?處透過孔徑光闌后邊的光學系統(tǒng)看到的孔徑光闌的像。
出射光瞳
出瞳Q1″Q2″邊緣限制了軸上像點像方孔徑角U′的大小。
出瞳是物面上各點能參與成像的光束從系統(tǒng)離開時的出口。
孔徑光闌與出瞳共軛。
出瞳可看作是入瞳經過整個光學系統(tǒng)所成的像。(Q1Q2可以看作前方系統(tǒng)Q1’Q2’的像,同時它又可看成后方系統(tǒng)的物。)
入射光瞳與出射光瞳
入瞳、孔徑光闌、出瞳互為物像共軛。
入瞳、出瞳、孔徑光闌對光束的限制作用是等價的。
主光線與邊緣光線
主光線:軸外物點發(fā)出的通過孔徑光闌中心的光線,稱為主光線(Chief Ray)。
主光線沿指向入瞳中心的方向進入成像系統(tǒng),經過孔徑光闌中心,最后沿通過出瞳中心的方向離開系統(tǒng)。
邊緣光線:軸上物點發(fā)出的通過孔徑光闌邊緣的光線,稱為邊緣光線(Marginal Ray)。
邊緣光線沿指向入瞳邊緣的方向進入成像系統(tǒng),經過孔徑光闌邊緣,最后沿通過出瞳邊緣的方向離開系統(tǒng)。
系統(tǒng)孔徑光闌的確定
一個光學系統(tǒng)中有若干個光闌,哪一個才是孔徑光闌?
判定標準:對成像光束的大小起決定作用的光闌就是孔徑光闌。
方法步驟:
將所有光學元件的通光孔徑分別通過其前方光組成像,并(通過作圖法或解析法)確定像的位置及大小。
1.所有孔徑均視作實物;
2.光從右向左傳播;
3.最前方孔徑的像與本身重合(像即本身)。
物在有限遠時,所有像中,邊緣對軸上物點張角最小者為系統(tǒng)的入瞳,其對應的通光孔徑為該系統(tǒng)的孔徑光闌;
物在無限遠時,所有像中,直徑最小者為系統(tǒng)的入瞳,其對應的通光孔徑為該系統(tǒng)的孔徑光闌。
相對孔徑
入射光瞳直徑D與系統(tǒng)焦距f′之比,稱為系統(tǒng)的相對孔徑。
D
f
′
=
1
F
\frac{D}{f^{'}}=\frac{1}{F}
f′D?=F1?
F:光圈數(shù)相鄰兩檔的數(shù)值相差1.4倍;
光圈數(shù)F越小,則通光孔徑越大,在同一時間內的進光量越多。
視場
用來描述成像光學系統(tǒng)物、像平面上的成像范圍。
視場光闌(Field Stops)
光學系統(tǒng)中用以限制物平面(物空間)或像平面(像空間)成像范圍的大小的光闌。
常見的視場光闌:測量顯微鏡的分劃板、照相機的底片邊框。
入射窗與出射窗
視場光闌經過其前面的光組所成的像稱為入射窗。
視場光闌經過其后面的光組所成的像稱為出射窗。
入射窗、出射窗與視場光闌互為物像共軛;
出射窗可視作入射窗經整個系統(tǒng)所成的像。
視場的度量
度量近距離物體所成像的范圍大小,常用線視場。
物方線視場:2倍物高,2y
像方線視場:2倍像高,2y?
度量遠距離物體所成像的范圍大小,常用視場角。
物方視場角:2ω (入瞳中心對入射窗的張角)
像方視場角:2ω?(出瞳中心對出射窗的張角)
常見光學元件的視場
平面反射鏡的視場
Q1Q2是孔徑光闌,也是出瞳;
Q1?Q2?是入瞳。
主光線MP1和NP1限制了像方視場2ω?的大??;
CP1?和DP1?決定了物方視場2ω的大小。
凸面反射鏡的視場
Q1Q2是孔徑光闌,也是出瞳;
Q1?Q2?是入瞳。
主光線MP1和NP1限制了像方視場2ω?的大小;
CP1?和DP1?決定了物方視場2ω的大小。
正透鏡的視場
S1S2是孔徑光闌,也是出瞳;
S1?S2?是入瞳。
陰影部分為物體的邊界范圍;
透鏡為視場光闌,決定了視場 (2ω,2ω?)的大小。
若眼瞳靠近透鏡,則像方視場角增大,物方視場光錐NE?Q的長度增加。
正透鏡的視場
物體AB越靠近入瞳,則視場越?。沙汕逦竦某叽缭叫。?。
孔徑光闌與視場光闌的區(qū)別
1.孔徑光闌限制成像光束的孔徑,即決定成像的照度、分辨率;
視場光闌決定視場大小,即物體成像的范圍。
2.孔徑光闌縮小時,每一個物點參與成像的光束孔徑角變小,像面照度減小,但成像范圍不變;
視場光闌縮小時,成像范圍變小,但成像物點的孔徑角及像面照度不變。
漸暈
軸外點發(fā)出的充滿孔徑光闌的光束受到系統(tǒng)中某些孔徑的限制而被部分遮擋,其寬度比軸上點的光束寬度要小,使得隨著視場范圍的增大,像的亮度逐漸變暗。
漸暈光闌
限制軸外物點成像光束的寬度的光闌。
不是系統(tǒng)必需的,也可能同時存在多個。
漸暈光闌
B點發(fā)出充滿入瞳的光束:
上面一部分被透鏡L2邊框攔截(陰影部分);
下面一部分被透鏡L1邊框攔截(陰影部分)。
軸外點成像光束小于軸上點成像光束。
漸暈系數(shù)
A,B1點發(fā)出的充滿入瞳的光束,不會被M1MM2攔截;
B2點發(fā)出的充滿入瞳的光束,主光線以下被M1MM2攔截;
B3點發(fā)出的充滿入瞳的光束,只有一條光線能通過。
如何定量描述漸暈程度?
線漸暈系數(shù), Kω
Dω:軸外物點發(fā)出的能通過光學系統(tǒng)的成像斜光束在垂直于光軸方向上的寬度
D:軸上物點發(fā)出的能通過光學系統(tǒng)的成像光束在垂直于光軸方向上的寬度
遠心光路、場鏡及景深
計量儀器(測量物體長度、測量系統(tǒng)與物體之間距離)使用遠心光路以提高測量精度。
物方遠心光路
以工具顯微鏡為例
分劃板置于物鏡實像面,兩者之間距離保持不變,刻度尺讀數(shù)已考慮了物鏡放大率。
調焦,使待測物體AB的像面與分劃板重合,分劃板刻度尺上讀數(shù)即為待測物體精確長度
若調焦不準,則像平面與分劃板不能精確重合,此時讀取到的刻度值為彌散斑中心至光軸的距離(主光線投射高度)y1′,小于物體的實際長度y′。
讀取到的刻度值為彌散斑中心至光軸的距離(主光線投射高度)y2′,大于物體的實際長度y′。
如何解決?
孔徑光闌放置在物鏡像方焦平面上,以控制主光線方向。
物方主光線平行于光軸,主光線的會聚中心位于物方無限遠處的系統(tǒng)光路。
像方遠心光路
測距光學儀器
將帶有刻度的標尺放置于需要檢測的位置,調焦,使標尺像與分劃板重合,讀出分劃板上測距線距離y′ 和標尺上距離 y,可求出標尺到儀器的距離
像方遠心光路
若調焦不準,則像平面與分劃板不能精確重合,測量結果有誤差
如何解決?
孔徑光闌放置在物鏡物方焦平面上,以控制主光線方向。
像方遠心光路
像方主光線平行于系統(tǒng)光軸,主光線的會聚中心位于像方無限遠處的系統(tǒng)光路。
場鏡
-1×透鏡轉像系統(tǒng)
物體位于透鏡2倍焦距處,得到等大、倒立的實像。
作用:在不改變成像性質的前提下,得到與物體方向一致的像,但會增長系統(tǒng)的光路。
問題:主光線在-1×轉像透鏡和其后的成像元件上投射高度很高,系統(tǒng)口徑非常大。
場鏡:物鏡后方像平面處增加一個正透鏡——場鏡。
作用:在不改變原系統(tǒng)成像特性的前提下,降低主光線在后面系統(tǒng)的投射高度。
性質:主光線經過場鏡后,通過-1×轉像透鏡的中心。
(場鏡將孔徑光闌(物鏡)成像在-1×轉像透鏡上。)
光瞳銜接原則
前一個系統(tǒng)的出瞳應該與后一個系統(tǒng)的入瞳相重合,否則會出現(xiàn)光束攔截現(xiàn)象。
景深
平面像與空間像:實際光學系統(tǒng)是將具有一定空間深度范圍的物空間內的點成像在一個平面上,與平面物體成像是有區(qū)別的。
平面像:共軛物平面上的點所成的像,均為清晰點像。
物、像平面之間滿足嚴格的共軛關系。
空間像:空間中(共軛物平面及其前后一定深度范圍)的物點成像在一個平面上。
非共軛點成像為一光斑。
景深
景像平面與對準平面
景像平面:A′B′
對準平面:與景像平面共軛的物平面AB
(對準平面) 點 ? 點 (景像平面)
(非對準平面) 點 ? 光斑 (景像平面)
若景像平面上的光斑足夠?。?lt;人眼極限分辨角),圖像將沒有不清晰的感覺。因此,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物點在景像平面上可成清晰像。
彌散斑
對準平面之外的空間物點B1和B2,其對應的成像光束P1?B1?P2?和P1?B2?P2?在景像平面上所截的光斑,稱為彌散斑。
彌散斑直徑與入瞳直徑有關,與距離p, p1, p2有關。
彌散斑直徑的允許值決定于光學系統(tǒng)的用途。對目視光學系統(tǒng),彌散斑對人眼的張角應小于人眼的極限分辨角ε(1?~2?)。
景深:任何接收器的分辨率都是有限的,像平面上像點并不要求一定是幾何點。當入瞳大小確定,可對一定空間深度范圍內的物體成清晰像。
能在景像平面上獲得清晰像的物方空間深度范圍稱為景深,Δ=Δ1+Δ2。
能成清晰像的最遠物平面稱為遠景平面;遠景平面到對準平面的距離稱為遠景深度,Δ1。
能成清晰像的最近物平面稱為近景平面;近景平面到對準平面的距離稱為近景深度,Δ2。
正確透視條件
人眼處于正確透視距離D觀察照片時,能獲得正確的空間感覺。
正確透視距離:
照片上各點對眼睛張角ω′ = 直接觀察時各對應點對眼睛張角ω
景深大小
遠景深度Δ1 > 近景深度Δ2
入瞳直徑2a越小,景深越大
孔徑角U越小,景深越大
拍攝距離|p|越大,景深越大
典型系統(tǒng)的光束限制
望遠鏡
望遠系統(tǒng)用于觀察較遠處或無窮遠處物體。
兩種結構形式:伽利略望遠系統(tǒng)和開普勒望遠系統(tǒng)。
伽利略望遠鏡
結構:結構短,無中間實像;成正立像,方便觀察。
望遠鏡
伽利略望遠鏡
光束限制
眼瞳:孔徑光闌,出瞳
物鏡邊框:視場光闌,入射窗,漸暈光闌
開普勒望遠鏡
結構:結構長,有中間實像面;成倒像,要加轉像系統(tǒng)
物鏡邊框:孔徑光闌,入瞳
分劃板:視場光闌
目鏡:漸暈光闌
眼瞳:出瞳
開普勒望遠鏡
光瞳銜接原則
前一個系統(tǒng)的出瞳應該與后一個系統(tǒng)的入瞳相重合,否則會出現(xiàn)光束攔截現(xiàn)象。
顯微鏡
結構:文章來源: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447016.html
光束限制
物鏡邊框:孔徑光闌,入瞳
分劃板:視場光闌
眼瞳:出瞳文章來源地址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447016.html
到了這里,關于通俗易懂理解幾何光學(四)光學系統(tǒng)中的光闌與光束限制的文章就介紹完了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內容,請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(xù)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