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令流和數據流
Flynn于1972年提出計算平臺分類法主要根據指令流和數據流來分類,分為四類:
①單指令流單數據流機器(S1SD)
SISD機器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串行計算機,它的硬件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并行計算,所有的指令都是串行執(zhí)行。并且在某個時鐘周期內,CPU只能處理一個數據流。因此這種機器被稱作單指令流單數據流機器。早期的計算機都是SISD機器。
②單指令流多數據流機器(SIMD)
SIMD是采用一個指令流處理多個數據流。這類機器在數字信號處理、圖像處理,以及多媒體信息處理等領域非常有效。
Intel 處理器實現的MMXTM、SSE (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)、SSE2及SSE3擴展指令集,都能在單個時鐘周期內處理多個數據單元。也就是說人們現在用的單核計算機基本上都厲于SIMD機器。
③多指令流單數據流機器(MISD)
MISD是采用多個指令流來處理單個數據流。在實際情況中,采用多指令流處理多數據流才是更有效的方法,因此MISD只是作為理論模型出現,沒有投入實際應用。
④多指令流多數據流機器(MIMD)
MIMD機器可以同時執(zhí)行多個指令流,這些指令流分別對不同數據流進行操作。最新的多核計算平臺就屬于MIMD的范疇,例如Intel和AMD的雙核處理器。
例題引入:
在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中,一般把數據流圖中的數據流劃分為(16) 兩種。
(16)
A數據流和事務流
B.變換流和數據流
C.變換流和事務流
D.控制流和事務流
答案:C
數據流的類型決定映射的方法。數據流有兩種類型:變換流和事務流。
面向數據流的軟件設計方法是以結構化分析階段所產生的文檔(包括數據流圖、數據字
典和軟件需求說明書)為基礎,自頂向下,逐步求精和模塊化的過程。它一般將信息流分為
變換流和事務流。
(1)變換流:信息沿著輸入通道進入系統(tǒng),然后通過變換中心(也稱主加工)
處理,再沿著輸出通道離開系統(tǒng)。
(2)事務流:信息沿著輸入通道到達一個事務中心,事務
中心根據輸入信息(即事務)的類型在若干個動作序列(稱為活動流)中選擇一個來執(zhí)行。
補充:(數據流相關應用)
1.
結構化開發(fā)方法由結構化分析、結構化設計和結構化程序設計構成,是一種面向數據流的開發(fā)方法。結構化方法總的指導思想是自頂向下、逐層分解,基本原則是功能的分解與抽象。它是軟件工程中最早出現的開發(fā)方法,特別適合于數據處理領域的問題,但是不適合解決大規(guī)模的、特別復雜的項目,而且難以適應需求的變化。
注:
瀑布模型:需求明確,用來表示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(fā)過程。
2.
防火墻是一種放置在網絡邊界上,用于保護內部網絡安全的網絡設備。它通過對流經的數據流進行分析和檢查,可實現對數據包的過濾、保存用戶訪問網絡的記錄和服務器代理功能。防火墻不具備檢查病毒的功能。
例題1:
利用結構化分析模型進行接口設計時,應以(6)為依據。
(6)A.數據流圖 B.實體-關系圖 C.數據字典 D.狀態(tài)-遷移圖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結構化分析與設計基礎知識。
軟件設計必須依據軟件的需求來進行,結構化分析的結果為結構化設計提供了最基本的輸入信息,其關系為:根據加工規(guī)格說明和控制規(guī)格說明進行過程設計;根據數據字典和實體關系圖進行數據設計;根據數據流圖進行接口設計;根據數據流圖進行體系結構設計。
例題2:
數據流圖(DFD)對系統(tǒng)的功能和功能之間的數據流進行建模,其中頂層數據流圖描述了系統(tǒng)的(5)。
(5)A.處理過程 B.輸入與輸出 C.數據存儲 D.數據實體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數據流圖的基本概念。
數據流圖從數據傳遞和加工的角度,以圖形的方式刻畫數據流從輸入到輸出的移動變換過程,其基礎是功能分解。對于復雜一些的實際問題,在數據流圖中常常出現許多加工,這樣看起來不直觀,也不易理解,因此用分層的數據流圖來建模。按照系統(tǒng)的層次結構進行逐步分解,并以分層的數據流圖反映這種結構關系。文章來源: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444128.html
在分層的數據流圖中,各層數據流圖之間應保持“平衡”關系,即輸入和輸出數據流在各層應該是一致的。文章來源地址http://www.zghlxwxcb.cn/news/detail-444128.html
到了這里,關于指令流和數據流的文章就介紹完了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內容,請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(xù)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網!